诈骗? 你挂断的可能真是公检法的电话丨沸腾
本来信息社会便捷的信息自由流动可以极大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,而人与人不再信任之后,一定会降低甚至阻止这种自由流动,从而增大社会的交易成本。
文/廖保平
最近关于电信诈骗,每天都有新的热点。因为,每个人都深受其害。于是各种“防骗教材”也出来了,其中一条就是说,接到电话,只要一谈到是公检法税务或领导干部的,一律挂掉。
真是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,人们对电信诈骗本来就心怀恐惧,加之徐玉玉之死掀起的持续舆论,和层出不穷的个人信息泄露,以及导致的惨重损失,人们提防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了,有点矫枉过正了。
可很显然,并不是所有一谈到公检法税务或领导干部的电话都是诈骗电话,比如检察官要给你电话,可能正好与某个诉讼案件有关,可以是嫌疑人,可能是证人,可能是被害人相关的人员。作为一个公民,是有义务配合公检法等国家机关侦办案件,一律挂掉,绝不是个办法,这将极大的增加社会成本。
问题就在这里,我们正为这种个人信息保护不力,个人信息被随意泄露,付出极大的成本。这包括徐玉玉们在内的生命财产损失,这是看得见的。
据统计,在中国,从事网络诈骗产业的人数至少有160万,“年产值”超过1100亿元。这令人咋舌的超过千亿的“产值”,给个人和社会造成看得见的真金白银,背后则是看得见的家破人死,难以言说的血泪史。
而看不见的成本是信任成本,是个人信息保护不力,个人信息被随意泄露,导致每个人像一个透明的人,站在明处,而骗子们,想要你的钱财、利益的人,则站在暗处,露出狰狞之相,饕餮之牙,随时要向你下嘴,吃得打饱嗝,可是,整个社会对这些饕餮之兽却束手无策,眼睁睁看着一个个人被吃下去。
保护个人信息,是一个健康的信息社会的必要前提。
”
出于人的最基本自我保护的天性,谁敢相信电话那边的人是骗子还是公检法的人,网线那端的人是坏人还是好人?本来,公检法税务等政府机关是有、也应该有公信力的,可是,在个人信息保护不力的情况下,这种公信力也在信息传输中被瞬间瓦解,增加了行政和司法的成本。
而人与人本来该有的信任也会被摧毁,因为,骗子往往是利用一个人最亲密的关系,比如亲属、师友、同学等关系来行骗,这极大地伤害着人与人的信任关系,让我们对任何人都采取提防和不信任的交际态度,让整个社会发生信任危机。这是比之财产的损害更可怕的事。
这样的社会里,每个人其实都在假设“他人即地狱”,每个人都在告诫自己,“不要和陌生人说话”,那么所谓的“友爱”、“和谐”、“宜居”,“诗意的栖居”从何而来?这将是多么人心隔离,冷漠而缺乏温情的社会?
在充满信任危机的社会里,别人哪怕做有利于你的事,你也不会相信。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,举一例我自己亲历的事。
有一次,我跟一帮朋友在车站等车,有一个陌生中年男子也在等车,当他看到自己要乘的车来了,赶紧从口袋里掏钱时,不慎掉了10元钱在地上。我把钱捡起来叫住他,要归还给他,这位男子狐疑地看着我和我的一帮朋友,竟拒绝接受这10元钱,顾自匆匆地赶车去了。为此我很纳闷,其中一个朋友说,那男子很有可能怀疑我们准备用10元钱来做“笼子”骗他。
中国有句老话说,“一人不进庙,两人不窥井”。何以如此?因为一人进庙怕的是和尚可能会趁机谋财害命,而两个人一起往井里看,怕的是其中一个出于私利可能会趁机把另一个推入井里。如果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,那将是多么的凄凉绝望,没有一丝丝的温暖。
可是,个人信息保护不力,个人信息被随意泄露,会把我们往这样的社会上逼。过去,我们以为自己在网络上,“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”,可是,在信息时代,个人信息不受严格保护的时候,别人不但知道你是一条狗,而且知道你是公狗还是母狗,知道你的毛色喜欢好……想想,一股悲凉沿着背脊贯通而上——我们拥挤在繁华的现代社会,其实,我们的心灵却离得异常遥远。
本来信息社会便捷的信息自由流动可以极大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,而人与人不再信任之后,一定会降低甚至阻止这种自由流动,从而增大社会的交易成本。保护个人信息,是一个健康的信息社会的必要前提。无论我们花多大的成本来保护个人信息,从保护信息经济,从挽救世道人心,从综合效益而言, 都是值得的。
往期回顾:
版权声明:未经授权,谢绝公号转载。
校对:陆爱英
我们给
有价值的留言
理直气壮发稿费
欢迎别出心裁
拒绝一本正经
特别提示:录用留言会刊发在新京报A03版“微言大义”栏目,沸腾也会每日更新发布。如被选用,请在后台回复你的“真实姓名+银行卡号”。
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沸腾